莉娜的401號小星球
  • 小星球的充電站
    • 心靈
    • 健康
    • 個人成長
    • 生產力
    • 時間管理
    • 商管
    • 大眾文學
    • 寫作
    • 社會
    • 文化
    • 歷史
    • 科普
    • 自然
    • 環境
  • 照亮孩子的每道光束
    • 親子教養
    • 繪本
    • 橋樑書
    • 優良讀物
  • 轉動的育兒宇宙
    • 手作
    • 感官遊戲
    • 旅遊
    • 露營
    • 親子日常

聆聽樹的聲音 學習順應環境的智慧

by admin 2021-12-14

《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讀後心得

背景圖片攝影師:Johannes Plenio,連結:Pexels

特別選擇一本向自然學習『順應環境』的智慧的書,在這紛擾的年末,做一個心靈的沉澱。

這是一部用文字書寫的紀錄片,以浪漫的口吻帶領我們思考生命的哲學。

特別適合以下情境閱讀此書:

在大自然裡的小木屋或帳篷前的躺椅上(前提是孩子睡了)

登山或健行的前一晚,隔天能夠用更接近樹的頻率來與它們對話

這本書告訴我們

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是美國南方大學生物學暨環境研究的教授,擅長在作品當中融合科學探索與人文省思,除了學術論文,他也出版散文和詩。

這本書從樹與自然生物作切入,導出一部環境與人類、經濟、文化交錯縱橫發展的紀錄片,將萬物層層相扣的生命網絡,隨文字歷歷出現眼前。我們也將從書中的哲理認知到,這一切不隨文字而終止,在闔上書本後,仍會緩緩隨著時間演進,就像曼陀羅般,持續幻化出變動的萬象。

苔蘚上了天,它們的翅翼如此纖薄,在陽光照射下幾乎透明,只有一層似有若無的色澤。

這句充滿畫面的文字,開啟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

作者精心挑選了地球上分布在幾個代表性環境的12棵樹,仔細聆聽、細心觀察,在讀者眼前臨摹了樹與環境的第一手畫面。也回溯樹與歷史、人文發展、經濟開發的軌跡,有邏輯地告訴我們植物們如何找到自己應對環境變動的方法,有的生存下來,有的以一種形式結束,卻以另一種形式重新給予了其他生物存活的能量,用不一樣的姿態繼續生存。

聆聽樹之歌

1.來自大地的生命力

厄瓜多的葉蘇尼生物圈保護區位於亞馬遜森林裡,在地表最大的綠色斑塊中,雨,是這座森林特有的語言,也是天空的聲音,被一路經過樹冠層到樹底部,所遇到的物體翻譯成不同的語言。作者爬上吉貝樹的高處,聽到雨落下到樹的下層湍流的聲音,一時竟有處於倒立的錯覺。這裡的樹不只是各種生物生長的王國,也是當地土著互相聯絡的重低音喇叭,也是精神的支柱。

然而,筆鋒一帶,提到五公里外的汽油燃燒塔和鑽油營地,於是一座生機蓬勃的森林,正面臨被開發及當地人失根的危機。

而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森林裡的香冷杉,從樹周遭生命網絡的山雀切入,告訴我們山雀收藏種子的記憶力,是香冷杉對未來的夢。樹的細胞充滿各種賀爾蒙、蛋白質和訊息傳遞分子,彼此協調合作,讓植物能夠感知周遭環境的變化做出回應。這讓它能夠成為擬人化思考的生物,甚至能記住一年前的氣溫,解此決定何時該讓自己的細胞準備過冬。

我們甚至學習到,北寒林土壤的碳含量是樹幹、樹枝、地衣和其他地上生物加起來的三倍。如果這些碳被釋放到空氣中,溫室效應將會加劇。這些土壤在一年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冰封狀態,但是日益頻繁的森林火災則會讓北寒林將碳釋放到大氣中,從『碳滙』變成『碳源』。

生長在砂質海岸的菜粽,壽命往往長達一百年以上,為了因應海浪的侵蝕,它的身體、果實、早期生長非常快速。作者帶我們深入探究這個沙子衝浪手全身每一個部位是如何演變進化成能夠適應這種極端的環境,也提到了海龜和人類的塑膠垃圾如何改變海洋生態跟海岸線。

死亡之樹的哀歌,其實是數千種其他生物的歡慶之歌。

處在溫帶地區的綠梣樹,在腐朽的過程會成為千萬種生物建立關係的地方,即使死亡,仍是生命網絡的一部分。

這幾棵樹吟唱的,是它們與環境緊密連結的生命網絡之歌。大自然的哲理,也可以應用在人生遇到危機時,常常也是契機的開始,除舊布新、浴火成長,新的希望。

2.人類與植物的交滙

木雕是樹木質地和雕刻家的巧思兩者交會的產物

除了木雕、紙張、以放射性碳定年法研究的木炭、堅果殼、枝條都能夠讓我們見微知著,一窺幾萬年前的人類活動。

樹木開啟了人類的用火時代,而爐火似乎能強化人類的社會,讓不同的人得以連結。在心理學實驗室中,受試者在聽到燃燒中的木頭所發出的聲音時,不僅血壓會下降,也會變得更喜歡與人往來。

甚至對於提醒礦工隧道即將崩塌,也有極大的功用。

人類各種經濟活動也與樹木形成環環相扣的關係,如『木顆粒發電』,這種可再生能源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卻存在潛在問題。當較富裕國家不願砍伐自己國內的樹木,就只好增加木材的進口量,也導致森林遭到砍伐。於是英國人民納的稅,跑到了美國東南部地區木顆粒工廠老闆的荷包。改變了當地碼頭出口的設備和產品。

來源:pexels

然而木顆粒發電本身是否真的環保也是有待商議,作者分析以天然林的樹木製造的木顆粒,燃燒後的碳排放量會比煤炭多,但是鼓勵地主為了木顆粒而保留樹林或培育人造林,又能為許多原生物種提供棲地,況且燃燒煤炭造成的土壤、空氣和水的污染也比較嚴重。從這個例子來看,一個關於自然與環境政策的發展,不僅要從各個面向去分析,也永遠要視森林的狀況而定。

作者也帶著讀者從一棵樹、一片森林、看到全球,比如歐洲的綠能其實不綠,而是一道彩虹,由不同地區提供不同的草原和森林所造就的。

3.在人類世界裡的植物

美國丹佛市裡的棉白楊,位在市中心一條小溪的堤岸。之所以能生長,乃是拜洪水所賜。丹佛市最早的幾座水壩興建目的都是為了防洪,當時南普特拉和的河水會不定期暴漲,所以洪水沖刷河邊的高地後,留下一層潮濕砂質沉積土,適合棉白楊種子的生長。目前在河邊的森林中,已經看不太到棉白楊,取而代之的是歐亞木聖柳這種很能適應新環境的樹木。

豆梨能出現在曼哈頓的街道上,歸功於一種『梨火傷病菌』的細菌,喜歡對外來的梨樹下手。十九世紀時,這種細菌讓果減少將近百分之九十,因此,美國植物產業局局長委託生物學家前往中國,盡量收集不同的水梨品種。而生物學家從中國帶回一袋袋種子,其中一個品種便是豆梨,事實證明,有幾個品種的豆梨確實能夠對抗火傷病菌,如今已是北美洲很普遍的一種樹木。

甚至在今天空氣汙染嚴重的紐約,豆梨的細胞會分泌化學物質,吸附鎘、銅、鈉和汞等金屬,使它們不致汙染環境。冬天時,為了使地面上的冰雪融化,公寓大樓的門房或市府的道路維護車輛,都滙在道路上灑鹽。豆梨忍受這些鹽分的能力,比其他樹種強,豆梨之所以具有這樣的本事,是因為它的祖先曾經生長在中國貧瘠劣質的土壤中,培養了吃苦的能耐。

豆梨美化的街道
來源:https://arboretum.harvard.edu/

在都市裡,行道樹可以改變人行道上乃至整座城市的氣溫,帶給人們不同的體驗。

心得

當社會快速朝元宇宙奔跑而去的同時,原始細微的生物、環境與人的關係越來越被忽略,這讓我們漸漸失去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透過12棵樹,認識了人類與植物的關係,也啟發了超過12個以上對生命不一樣思考的哲理。在每個人的意識中幻化出自己領悟到的曼陀羅。

這是一本在現代社會,想看清人與環境背後錯綜複雜關係的入門書,也是培養親近大自然氣質的書。也許,有一天,當我們到森林時,真的可以聽聽看…樹的聲音。

parent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admin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

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與我聯絡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Email

分類

  • 健康 (1)
  • 商管 (1)
  • 大眾文學 (1)
  • 自然 (1)
  • 親子教養 (1)
  • 親子日常 (1)

  • Facebook
  • Email

@2021- 莉娜的401號小星球All Right Reserved. |網站主機A2 Hosting,圖片來源Pexels和storyset

莉娜的401號小星球
  • 小星球的充電站
    • 心靈
    • 健康
    • 個人成長
    • 生產力
    • 時間管理
    • 商管
    • 大眾文學
    • 寫作
    • 社會
    • 文化
    • 歷史
    • 科普
    • 自然
    • 環境
  • 照亮孩子的每道光束
    • 親子教養
    • 繪本
    • 橋樑書
    • 優良讀物
  • 轉動的育兒宇宙
    • 手作
    • 感官遊戲
    • 旅遊
    • 露營
    • 親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