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娜的401號小星球
  • 小星球的充電站
    • 心靈
    • 健康
    • 個人成長
    • 生產力
    • 時間管理
    • 商管
    • 大眾文學
    • 寫作
    • 社會
    • 文化
    • 歷史
    • 科普
    • 自然
    • 環境
  • 照亮孩子的每道光束
    • 親子教養
    • 繪本
    • 橋樑書
    • 優良讀物
  • 轉動的育兒宇宙
    • 手作
    • 感官遊戲
    • 旅遊
    • 露營
    • 親子日常

找到與孩子的內在連結 讓爸媽與孩子一起成長

by admin 2021-11-26

《覺醒父母》讀後心得

背景圖片攝影師:Josh Willink,連結:Pexels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承認,曾經有過種種想要加諸在小孩身上的幻想。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知道,要時常保持自我覺察,才能真正跟孩子建立內在連結,讓自己也獲得成長。

這本書告訴我們

作者喜法莉‧薩貝瑞博士擁有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學位,又接觸東方正念,兩者結合而提出『覺知教養』。

因此讀起來偏向從靈性層次,來探討愛的內涵。要爸媽先清理自己本身的內在傷害,再重新以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的心態,來建立連結、共同成長,有點像是一套完整的生命哲學。在閱讀時讓人不斷觀照自身的狀況,產生思維的流動。需要比較專心安靜的時刻和場所來閱讀,來進行對自我原本觀念的挑戰和改變。

作者希望我們能敞開心胸,去辨識並善用情緒與靈性課題來幫助自我成長。其實我們的不盡完美,可以成為啟動改變的珍貴工具。

在書中,我們不是只學習如何上對下的去教養小孩,而是第一步是要先面對自己,再面對孩子,然後是與孩子的連結。所以讀完本書,爸媽是需要與孩子一起實踐的。

1.面對自己

我們無法深入了解孩子的稟性不令人意外,我們許多人甚至不曾清聽過自己的心聲,又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聲呢?

閱讀這本書就像一場心理諮商,作者告訴我們,要教養孩子,必須先面對自己。「你接受孩子的程度,取決於你接受自己的程度。」

其中包含的重點有:

(1).終結自己原生家庭的創傷

(2).避免自我中心

(3).培養覺知力

作者提供對觀照自己想法與情緒十分有幫助的技巧,就是寫日記。並且採用自動書寫的方式,不要刻意去想要寫些什麼,只是單純記錄自己的意識之流。每天撥出一些時間,以自由聯想的形式來書寫。這種形式能讓我們看到想法躍然紙上。

每天空出一段時間單獨靜坐,也是培養覺知力的方法之一。練習將念頭和情緒如呼吸般來來去去。

2.面對孩子

如果孩子觀察到我們能夠隨順現實,他們也會學著以同樣的方式回應人生。對生命全然信任…。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從他們的環境中汲取智慧,而不是將人生的某些面向視為好的,而將某些面向視為壞的。

當我們將自己歸零後,面對孩子,也要尊重他們是獨立的存在,而不是『迷你的我』。

整理各章節中關於面對孩子的重點如下:

(1).不預設立場

不要求他們做任何事、證明任何事或完成任何目標,只是單純為他們的存在而歡喜。使他們不因為犯錯而恐懼、不因討好而做事。

(2).接納,教養孩子最關鍵的一步

當我們在某個層面上讓我們熟知得自己死去,就有機會隨著孩子逐漸萌發的心靈再重生一次。讓孩子為我們的心靈帶路。

(3).將期望擺一邊

當我們受到制約,不斷想要說教,會無法察覺孩子正以各種美妙的方式展現自己的獨特性。

「我們養育的,是一個帶著自我標誌、擁有獨特心跳節奏的心靈。」不要將自己看世界的濾鏡套在孩子的身上。

我們都會犯錯,珍惜每個能夠成長的機會

在一個我以為會很冷的冬天早晨,請女兒穿上厚厚的長袖制服,但是她堅持要穿短袖。爭執的過程中,我的情緒因為快遲到了而有些失控,告訴她妳穿短袖吧,那感冒了就自己負責。

她因為我突然提高的音量哭著告訴我:媽媽對不起,我錯了,我不會再這樣了。我的情緒也緩和些了,先向她為我的情緒道歉,再跟她說那我把你的短袖制服放書包,寫聯絡簿跟老師說,如果你覺得熱就請老師幫你換成短袖的。

結果那天並沒有預料中的冷,她從學校回來仍然穿著厚厚的長袖制服。我在內心非常後悔,我就是想要凡事在我的掌控中,以為是為她好,卻讓她失去了自己判斷的能力,她因為想到不要讓媽媽生氣而乖乖把長袖穿著。

我將她不按照我計劃行事的行為詮釋為:她做錯了。這就是作者說的,「我們如果把孩子塑造成我們所期待的模樣,那是在抗拒他們真正的樣子,這會播下官能失調的種子。」作者也明白為人父母,我們時常沒來得及在選擇該如何回應前就必須做出回應,所以靠的是循序漸進的『自我覺察』。

3.父母與孩子的連結

焦慮是我們回應心理評斷的一種方式。在自己陷入焦慮時認出它,對維護關係來說是我們能為自己做的要緊事之一。

有句話我已經忘了來源,卻一直謹記於心。「建立關係要花很長時間與努力,破壞關係卻只需要一瞬間。」如果我們能時刻記得這本書的核心精神-『自我覺察』,就能與自己的情緒共存並拉出距離檢視,做出更適合的回應。

如同作者說的,覺知教養利用的是與孩子之間、日常的、一刻接著一刻的互動培養真實的連結。長期累積這種有益事的片刻,具有覺察力的家庭動能就會逐漸出現。

除了以上的心靈之旅,作者也針對嬰兒期到求學階段,親子之間會出現的情境給出建議:

(1).想跟寶寶一起進入共調的一體性狀態,必須放慢生活步調。

讓自己沉澱、穩定下來,寶寶才能以這種方式學習信任外在世界,並發展出安全感。

(2).求學階段的孩子,父母要懂得往後退,給予他們獨處的時間與空間。

心得

作者說,生命的本身就是在教導我們。有什麼事情,比得上養育孩子,更讓我們願意面對自己過去的創傷、有耐心毅力得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自我覺察。

接受自己與孩子的不完美,當作能夠成長的契機。因此,我們可以看待親子關係最主要的存在目的,是為了促使父母轉變,養育孩子只是次要目的。我想有別於一些書開宗明義就丟出許多實用的教養方式,作者想強調的便是這點。

而方式,就是帶著覺知過生活,在自主管理心理健康及能量空間兩者間拿捏得宜,也明白一定會有一些措手不及的事發生。在主導與臣服之間不斷的交互作用,構成了有覺知的生活。

爸媽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admin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

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與我聯絡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Email

分類

  • 健康 (1)
  • 商管 (1)
  • 大眾文學 (1)
  • 自然 (1)
  • 親子教養 (1)
  • 親子日常 (1)

  • Facebook
  • Email

@2021- 莉娜的401號小星球All Right Reserved. |網站主機A2 Hosting,圖片來源Pexels和storyset

莉娜的401號小星球
  • 小星球的充電站
    • 心靈
    • 健康
    • 個人成長
    • 生產力
    • 時間管理
    • 商管
    • 大眾文學
    • 寫作
    • 社會
    • 文化
    • 歷史
    • 科普
    • 自然
    • 環境
  • 照亮孩子的每道光束
    • 親子教養
    • 繪本
    • 橋樑書
    • 優良讀物
  • 轉動的育兒宇宙
    • 手作
    • 感官遊戲
    • 旅遊
    • 露營
    • 親子日常